中国人民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30秒完成]
搜索
查看: 394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人大劳人院社会保障专业2002-2010年真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8 10:1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保障学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社会保险:
2.社会优抚:
3.人口老龄化:
4.完全积累制:
5.合作医疗: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
2.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
3.简述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趋势。
4.简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试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试析社会保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保障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组成。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解除后顾之忧,并为劳动者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第二,调节社会经济关系。通过向社会筹集保障基金,分配给维持基本生活有困难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别,调整了经济关系。第三,维护社会安定。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消除了这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安定因素。第四,当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帕累托最优:指福利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或有效状态。在资源配置中,如果在不减少一些人的福利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另一些人的福利,那么这种资源配置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因此被视为无效率配置;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福利就不能增加另一些人的福利,这种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最优配置。这个理论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故以其名字命名。帕累托最优配置包括消费晶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生产要素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根据帕累托最优概念,在下面两种情形下调整资源的配置可以增进社会福利二一是使得每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二是在没有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至少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

    3.公积金:指与福利国家模式下和传统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基金有着巨大区别的另一种社会保障基金,它产生于新加坡等国家创造的公积金制度。公积金有以下四个特色1)它是以雇主与雇员自己为责任主体,通过立法强制雇主与雇员参加公积金制度,并按照规定缴纳的;(2)政府在收缴公积金过程中只充当一般监督,而由官方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公积金;(3)公积金的征缴是采取的完全积累模式,即雇主与雇员缴纳的公积金全部存入受保人的个人账户,逐年积累下来,到受保人退体时再行给付并用于养老等方面的开支;(4)无互济性。即受保人之间、雇主之间、政府与国民之间缺乏社会保险制度所具有的互济性,每个劳动者均有自己的公积金账户并适用于本人。公积金的用途可由养老扩展到医疗、住房开支等。

    4.现收现付制:指不考虑资金储备,只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社会保险收支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一个适当的费率标准向企业与个人征收社会保险费(税)的一种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式。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有三种,它们分别是: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现收现付制的特点是以支定收,实行初期因支出规模小而费(税)较低,以后则会随着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提高,实质上体现着养老保险的代际转移。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它的优点是以支定收,只需考虑短期资金平衡,不必承担长期风险。在经济发展和整体经济水平提高时,可以相应地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以实现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其缺点是,当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或者经济发生动荡时,由于没有长期积累,会增加现有人口和劳动力的负担。

5.慈善事业:指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化保障事业。首先,捐款为慈善事业的立身之本,没有捐献便没有慈善事业,而没有关爱之心也不会有无偿捐献的动机与热情。其次,慈善事业是民营事业,虽然封建时代有过官办慈善事业,但现代社会政府对国民的保障作为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早已被各国法律制度所规范,并得以强制推行,从而对政府举办的各种福利保障事业便不可能再称之为慈善事业。

其三,慈善事业是社会化事业,尽管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互助均是值捌昌导的善行,但既然是一项事业,便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营运,以保证能够根据需要最有效地运用慈善资源,同时形成面向所有需要慈善援助的社会脆弱成员及其他公益事业,并保持它的经常性、持续性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其四,慈善事业是社会化保障事业,它的最直接目的是帮助现实社会中的脆弱社会群体,贫民、灾民、孤老残幼等既是慈善事业的工作对象,同时也是慈善事业赖以存在并得到发展的社会条件。因此,在工作目的方面,它与政府举办的救灾济贫及有关福利事业又是相通的,从而能够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支持甚至是直接财政资助。由此可见,慈善事业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从而应当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研究。

    6.福利国家:指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带有全民福利象征模式的国家。这一词出自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的最大特色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它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领主与农奴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英国自1950年宣布进入了一个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时代,它是福利国家的始州甫者。这个福利国家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五点:(1)在范围上是全民保障;(2)在内容上是全面保障;(3)在实施方式上是现收现付式;(4)在政策策略上是”劫富济贫“与”多缴多得“相结合;(5)个人账户仅仅作为能否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资格凭证。瑞典是福利国家的又一典型,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研究者首选朝拜的圣地。20实际80年代,瑞典建成了全民福利、收入均等化的高福利国家,”福利和发展“成了瑞典模式的代名词,其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尽管公共福利支出在不断膨胀,税收负担过重,但瑞典模式又确实创造了高度的安全感和社会稳定,并迅速完成了从穷国变为富裕国家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社会保障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根据不同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可以作不同的划分。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

大的阶段:

    (1)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慈善事业时代其实就是社会保障活动进入制度型时代之前的时代,它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可以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时止。慈善事业时代作为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它的社会背景即是不发达的农牧社会,这时候的救灾济贫活动都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并非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只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助活动。在慈善事业时代,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宗教慈善事业,一方面,各种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的准则,另一方面,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活动,在这一时代成为一些西方国家的主要社会保障方式,并随着宗教影响区域的扩大而扩大到全世界。

慈善事业时代还有官办慈善事业。所谓官办慈善事业可以理解为由官方开展但尚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与宗教慈善事业不同,官办慈善事业是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而产生且得到发展的。

民办慈善事业也出现于慈善事业时代,这是由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慈善活动。此外,以互助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性救助活动也开始出现,并成为慈善事业时代的重要补充。

    (2)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介入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里程碑以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为标志。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教权衰落、民族国家与王权兴起。面对社会的极度不稳定,一些国家便开始考虑相应的措施来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并使王权得以巩固。在西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时期,济贫制度是一种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北美,当时正处于殖民地时代,英国的济贫法很自然的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早期社会救助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并未象英国等国家那样颁布专门的济贫法,但仓储后备经过历代统治者的继承与发展,又确实成了一项用于娠灾济贫的常备制度。

    (3)现代社会保障阶段。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制定并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令为起始标志经过20实际上半夜的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由多子系统构成并同时得到发展的体系,于40-50年代进入成熟期,70-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等诸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各国又先后进入改革、发展与完善阶段。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当时欧洲国家先后迈入工业社会,工业生产逐渐取代农业生产而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走向复杂化,职工则逐渐成为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体。工业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乡村进入城镇工作与生活,并构成一个日益庞大的无产者阶层,以往作为家庭或个人风险的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特定事件,也开始演变为一种社会风险。因此,各国执政者不得不}寻建立新的安全机制与保障机制提到重要位置来考虑,从而促使能够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各种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新的政策选择。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德国,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形成阶段有着如下一些特征:①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②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③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④保障过程的强制化规范化

    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则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

    (1)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只有救灾济贫活动,目的在于化解部分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在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前均可以归入这一阶段。

    (2)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并非不要救灾济贫措施,而是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它从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到社会保险制度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止,其目的在于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从而在保障内容与目标上是第一次质的飞跃。

    (3)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当人们的后顾之忧获得化解后,关注的领域必然是如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是社会福利所要解决且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福利将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而进入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2.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六项制度构成,基本内容有二

    (1)社会保障制度

    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其中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涉及面最广、社会需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险项目。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对原有的一些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的社会保险制度将更加健全,同时,将可能增加一些新的保险项目或者在原有的保险项目中增加新的内容。

    (2)社会救济制度

    包括城乡贫困户救济和因自然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灾民救济。社会救济是由国家和社会按法定的标准,向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满足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对象大致有二农村贫困户、城市贫困户、城乡特殊困难对象等。社会救济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然在当时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着政策不统一、管理不规范、覆盖面小、工作随意性大等缺陷,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对传统的救济制度进行了改革。在灾民救济方面,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确立了生活救济和扶持生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了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款分级负担的新体制。在贫困户救济方面,探索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副氏生活保障线白勺贫困家庭实行差额补助。目前全国有180多个城市和200多个县建立了这项制度。在21世纪,我国城乡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到寻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城乡居民副氏生活保障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救济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3)社会福利制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泛指有关改善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差不多把它当作社会保障的同义词。这在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大体上都是这样。狭义的社会福利则把社会福利作为对社会弱者所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和保障。在我国通常把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其内容主要有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职工集体福利、民政部门主管的特殊福利和街道、居委会举办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职工集体福利的项目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以货币支付的各种福利补贴;二是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三是为提高职工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文化生活服务。特殊社会福利主要以无经济收入和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社会群体为对象,主要通过集中收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福利服务。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由街道、居委会向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

21世纪,应该是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集体福利事业改革的步伐将加快,企业、单位力福利的功能将逐步向社区和社会转移,特殊社会福利事业将形成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个人共同举办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并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将有极大的提高,将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优抚安置制度

    它是一项具有物质补偿和政治褒扬相结合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其保障对象是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统称为优抚对象。具体包括: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退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军队离退体干部等。保障的内容主要有国家抚恤、群众优待、就业安置、扶持生产和生活照顾等方面。我国的优抚安置制度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建国以后,这项制度的政策法规日益健全,优待抚恤的标准有所提高,就业安置、生产扶持和生活服务等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1世纪,优抚安置制图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优抚对象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水平将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退伍军人和志愿兵就业安置制图各逐步形成,而且不断完善。

    (5)社会互助制度

    它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邻里互助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助互济活动,丰富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提高了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在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损赠接受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募集衣被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捐赠制度;各地广泛开展了”一助一“、”一帮一“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21世纪,我国的社会互助政策、法规将日臻完善,工作讥构和工作体系趋于完整,并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互助制度。

    (6)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它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和完善。21世纪,我国的人口将增长到15亿左右。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度里,增强社会成员的自我保障意识的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通过个人储蓄积累,以预防未来的生活风险是极为必要,而且也是十分迫切的。对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有三种理解和界定:①这是国际劳工组织的观点,称为储蓄保险基金或公积金。它是指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发展中国家适宜采用此方法,一般称之为”中央公积金计划”。储蓄基金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手段,工人和雇主按规定向中央储蓄基金会交纳保险费,加上定期的利息收入,单独记入个人货方账户。当发生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或患病时,将积累的储蓄加利息发给工人或其家属。有人认为,这不是一种真正的社会保障计划,因为被保护的工人之间不分担风险。此外,有些人士主张,应在适当时期把储蓄基金制度转化为社会保险制度。②对没有建立起保险制度的地区或没有列入社会保险范围的公民,在有收入的时期,把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备减少、中断收入时维持生计之用。储蓄的方法既可采取银行存款方式,也可采取向人寿投保的方法。③对已包括在社会保险范围之内的劳动者,除向社会保险机构按标准纳费外,再另外定期或不定期缴纳保险费,以作为补充保险;或另外向人寿保险公司投保,以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

    3.比较社会保障不同模式之间的异同。

    答:(1)A模型、B模型、C模型,这三种模型都是从国家对于社会进行干预的角度出发来划分的。不同点在于A模型是社会服务;B模型是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自置产业以及购买人寿保险等个人行为;C模型是公共服务和市政建设。

    (2)剩余模式和机制模式,这两种模式是从社会政策角度出发划分的。不同之处是剩余模式指社会保  障只有在正常的社会供给渠道遭受破坏时才发挥作用,从而是一种将目标有选择地集中在一群残留的、人数不断减少的少数需求者身上的保障;机制模式则是将社会保障制度化,并使之成为只能各个社会经  济运行机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工业化社会尤其具有必然的重要性。

    (3)普遍保障模式、就业保障模式和救助型保障模式三种,这三者都是从保障范围出发划分的。不同之处是经费来源不同且保障范围不同,普遍保障模式面向全民实施,其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或征税,是全民福利型保障;就业保障模式经费主要来源于雇主与雇员的缴费等,保障范围是工薪者极其家庭成员;救助型保障模式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保障范围是政府制定的贫困线下生活的贫困国民。

    (4)现收现付式、部分积累式和完全积累式,这是从实施方式出发划分的。不同点在于现收现付式实现的是社会保障代际转移为主,而完全积累式则是自我积累为主,部分积累式介于两者之间。

    (5)福利国家模式、保险型保障模式和自助储蓄型保障模式等,这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划分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三者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主体,及各主体承担责任的比例不同。

    4.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重大的理论流派有哪些?这些理论流派有何影响?

    答: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重大的理论流派有三个,即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

    (1)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的许多观点主张等,构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与政策基础,迄今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从而确实是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2)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它洲昌导的自由实际上是非真实的自由,因为自由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绝对不可能建立在绝对不受约束的基础之上,而社会也是能够被公正或不公正来定义的,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能够从新自由主义中吸取到的养分就是保持对社会保障持续月彭胀的警惕,同时发挥出市场机制的应有作用。

    (3)中间道路的影响:中间道路理论基础建立在对自由市场的辨证认识之上,十分强调社会稳定和秩序,肯定了国家在福利领域的主导作用,对待福利国家是既赞同又批评。它使新自由主义者们对中间道路理论在改造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方面的看法有了分歧。

    5.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克服我国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建设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

    (1)适度原则

    适度就是指社会保障的水平要适度,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2)合理负担原则

    合理负担,就是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凡是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的人,要同时为社会保障尽义务。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社会保障从本质上说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此,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自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这样,社会保障才能既激励劳动者勤奋劳动,又实现社会安定;既提高效率,又促进社会公平。

    (4)城乡有别原则

    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结构、收入多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民养老保险。

    (5)政事分开、统一管理原则

    在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时,要改变现有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分散管理的格局,形成统一的调控中心。同时要坚持政、事分开原则,即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基金营运管理分开,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是管政策、管制度、管标准,不得直接参与基金的营运。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由以下几点:

    (1)经济因素是首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出现财富的剩余,并使国家、社会或家庭具备帮助有需要者的能力,进而才会有物质的援助活动存在。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保障实施的范围、程度和给付标准具有根本性的制约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认非经济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影响。

    首先,建国以后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确存在着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但更根本的缺陷却在于排斤市场机制,抹煞个人责任,由政府大包大揽,资源非流动,人员单位化,在偏离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同时,追求静态的、绝对的公平。而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恰恰就是要克服这一根本缺陷,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调动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积极性,实施社会化、市场化管理,以达到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的生活权利,使他下门共享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所以,把原有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的事实完全归咎于超越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妥当的。

    其次,20世纪70, 80年代欧洲福利国家的教训当然应该借鉴,但是它们在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福利国家之初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即所起的正功能,现在往往被众多的研究者忽视了”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和繁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功不可没,而这一制度也是超越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公共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与其说福利国家政策的失败在于其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如说是无视其边际效用递减的事实而对它不断固化、加码的结果。

    再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在经济发展最早、水平最高的英国,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德国最先建立起来的。德国能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显然和德国国内的政治社会背景即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既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合法权益而进行长期艰苦斗争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统治策略的变化,将其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必然地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及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最后,企图建立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完全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企图达到纯粹理性化的社会目标,这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因为社会并非人为设计出来的。

    (2)道德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道德因素对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影响在最初几乎是起决定作用的,后来虽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其影响似乎日渐式微,但时至今日,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同情弱者、互助互惠的伦理道德,依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着不容低估的影响。

  (3)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西方是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开始的。此前,西方社会的政治与福利是分离的,救灾济贫等社会性保障事务作为一种社会功能,属于教会的工作范围,是在家庭保障与社区互助的基础上的宗教慈善事业;此后,以英国颁布《济贫法》为重要标志,政府通毖去令来帮助教会履行济贫职责,西方国家中政治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便由此日益重要。在中国,随着民主澎台的发展,政府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政治因素是现代社会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因素。

    各种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根本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就不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倾向于自觉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保护劳动者受保障的合法权益;作为剥削制度之一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在工人运动的冲击下才会被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身的统治。

    其次,政治体制不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也不同。考察西方各国后可以发现,民主政治一般能够使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自己选举出来的代表或体现自己所在群体利益的政治集团,来影响国家的立法与政策的制定,国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很自然地会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同专制政治的国家相比,民主政治的国家通常都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社会保障的水平相应也比较高。这说明民主政治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发展。另一方面,民主政治也会给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因为政治家会将社会保障作为竞选的”筹码’’,胡舌浒诺,相互攀比,导致社会保障的过度膨胀。日益膨胀的社会保障体系会产生巨大的财政压力,削弱企业和国家的市场竞争能力,      

2.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从四个角度来分析:生产与分配、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政策与社会保障、互制与互促关系。

    (1)生产与分配。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会损害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但仅仅强调生产而忽视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也会妨碍生产的发展。生产无疑是分配的基石,而分配的合理与否也直接影响着生产,摒弃生产优先或分配优先的偏颇看法,将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相互依赖的关于生产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社会保障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它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在维护生产效率的同时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的调节,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产与分配关系中,社会保障无疑是必要的,但应当是立足于实际并保持适度,过分保障与保障不足均会造成对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损害,也无助于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2)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①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多元性要求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险不能再局限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而是应当将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全体劳动者乃至全体国民;②市场经济活动的竞争性要求社会保障应当对竞争过程起到维系作用,即通过失业保障等机制来缓和市场竞争的不良后果;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要求社会保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范进行运作;④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社会保障只有走社会化的道路才能与之相适应。

    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保障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保障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项主体工程,国家应当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主体工程而不仅仅是一项配套工程来实施。

    (3)经济政策与社会保障。经济政策应与社会政策或社会保障政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乃至其他社会政策的指定均应以寻求双方关系的最佳平衡状态为目标。如通过对经济增长或衰退的考察,可以勾画出它对社会保障的影响:①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进而使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人数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和救济金的人数减少,社会保障的财政状况趋好;②经济衰退使就业减少,进而使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人数减少、领取失业保险金和救济金的人数增力口,社会保障的财政状况将趋坏。反过来,社会保障财政状况好,意味着能够帮助经济的振兴,如果社会保障财政状况不良,则可能加剧经济衰退。

    (4)互助与互促关系。互助关系体现在两方面①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它为社会保障提供着相应的财政基础,而这是任何社会保障项目赖以启动并实现其预定目标的先决条件;②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者的多方面的保障也直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互制关系: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出发:①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的规模大小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结构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标准④经济政策制约着社会保障政策。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①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②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则可能使各种相关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化解,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正常的生产秩序将遭到破坏,经济发展自然深受其害。

    因此,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尤其需要审慎考察,力求相得益

彰的双赢局面。

七.分析题(本题30分)

   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弊病,其特点表现为:(1)覆盖范围狭窄,不同所有制劳动者待遇差异悬殊;(2)差别过大和平均主义同时并存;(3)低经济发展水平下的高待遇(4)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保证,也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保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起适应于多种经济成分中各类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基金的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成全国的社会保险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

    (1)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新模式将建立起来。具体内容有:①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的重点是城镇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务工的农民;②尽快充实养老保险基金;③加快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体系。

    (2)新的医疗保险体制的建立要求改革医疗保险制度。①改革的原则是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的制度;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基本医疗保险基本上是在省市一级指定具体制度,有些省的不同地区也可以实行不同的办法;③针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国家还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并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院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

    (3)失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1995年,随着((劳动法))的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在企业中全面实行。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失业已不再是罕见的现象。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4)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将逐步扩大。①将社会保险体系扩展到城镇全体劳动者,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负担平衡,促进劳动力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流动;②注意从农村到城镇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③注意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农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5)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体系正逐步建立并完善。为了保证基金的安全,目前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即由社会保险经力机构负责征缴社会保险费;征收的基金按不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转入财政部门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社会保险机构负责支付社会保险待遇,资金由财政部门定期从财政专户中划拨。

    (6)将加快社会保险法制化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改革以来,在社会保障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但是,从整体看,法制化建设还不够快。与法制建设相配套的还有社会保障专业队伍的建设问题。因为,仅有法可依还不够,没有一大批拥有专业知识的从事社会保障事业的专门人才,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保障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社会保障:指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由国家和社会举办的,对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中断就业机会以及遭受自然灾害时所给与的物质帮助,以此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系统。它涵盖了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即国家和社会。

第二,社会保障的项目,即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及各种自然灾害。

第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即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是一项制度系统,既有法律层次,也有政策层次;既有物质内容,也有精神慰藉;既有政府行为,也有社会行为;既有强制性,也有非强制性。

赈济灾民、补助急难,是任何社会都有过的社会抚恤措施,但若不是系统而规则地时实施,便不能称其为社会保障制度。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社会保障既然是社会**业,那么政府介入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介入,一方面是出于弥补市场的失灵与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还可以运用社会保障调节经济的运行。

2.贝弗里奇:指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1942年,英国以贝弗里奇为主席的由内阁不管部大臣属下的一个社会保险和联合失业委员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计划提出了一个《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该书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因其影响了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而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并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

3.剩余模式:指在整个个人福利需要的满足中,国家扮演的角色只是一种“剩余的”角色,国家以社会政策提供的福利服务只起一种对两大主渠道——家庭和市场——的补救作用。通常,国家只是在两种情况下才介入福利服务的领域,为个人提供福利照顾:一是当家庭和市场失灵,即它们本身出问题时;二是个人的某些福利需要不能从这两者得到有效的满足。此外,国家的服务常是有弹性的、可变的,并且是暂时性的,取决于另外两者的情形,一当它们恢复了功能,国家则撤出有关的福利服务领域。因此这种模式有时又被称为“残补式”或“补救式”福利模式。剩余模式的取向是基于社会的某些弱者群体有着特殊的需要,社会有责任发挥补救性的功能去安置他们,其背后的观念是“只为最不能自助的人提供帮助”。

4.福利国家:指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带有全民福利象征模式的国家。这一词出自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的最大特色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它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领主与农奴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英国自1950年宣布进入了一个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时代,它是福利国家的始作俑者。这个福利国家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五点:(1)在范围上是全民保障;(2)在内容上是全面保障;(3)在实施方式上是现收现付式;(4)在政策策略上是“劫富济贫”与“多缴多得”相结合;(5)个人账户仅仅作为能否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资格凭证。瑞典是福利国家的又一典型,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政策研究者首选朝拜的圣地。20实际80年代,瑞典建成了全民福利﹑收入均等化的高福利国家,“福利和发展”成了瑞典模式的代名词,其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尽管公共福利支出在不断膨胀,税收负担过重,但瑞典模式又确实创造了高度的安全感和社会稳定,并迅速完成了从穷国变为富裕国家的过程。

5.贫困陷阱:通常指这样一种情况,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一旦掉进这种“贫困陷阱”,要想从里边跳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贫困陷阱”为什么能够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中,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因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6.中间道路:指中间道路学派提出的,抨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剥削,主张国家应当通过举办社会福利对弱势群体进行某种形式的补偿的一种政策建议。中间道路不要求社会的完全均等,但是要求公平。中间道路学派把资源的再分配与公民享有社会福利的“社会权”结合起来,认为建立福利国家能够扩大公民权的范围。学派对社会福利抱有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如凯恩斯不是从社会、伦理等角度出发,要求政府解决失业与贫困问题,而是从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大规模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通过累进所得税等方式转移部分财富给穷人的合理性。中间道路福利政策的实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财富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富差距减小。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

1.社会保障具有那些本质特征?

答: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有:

(1)社会保障的普遍性

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应当普及到全体劳动者乃至全体公民。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物质帮助权应赋予我国所有的劳动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普遍存在着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社会风险,这些风险对劳动者来讲或不能避免或难以避免。人权平等下的劳动者的物质帮助全不因所有制不同、部门和行业不同、城乡差别而受到歧视对待。只要存在社会危险,都应普遍地、无例外地给与基本生活的物质保障。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将逐步向全体保障迈进,以其实现全民普遍保障目标。

(2)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社会保障的强制性是指社会保障必须由国家立法,对主要的保障项目实行强制实施制度。具体表现在:社会保障各职能机构之间及其内部指责划分、财务管理、资金分配、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的方式和标准,社会保障项目和标准的确定,带鱼的发放、基金的运营、社会保障活动的监督等,都由立法加以规定。社会保障强制性的法理依据在于社会保障的综合性、社会性、市场性,在于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在于社会保障的科学化、规范化运作,避免主观随意性。

(3)社会保障的社会性

社会保障的物质条件在于社会化大生产,它打破了传统家庭保障及其他私主体自我保障的局限性;同时与社会传统产品体制下企业经办、企业管理的劳动保险不同,它已成为一项社会**业。社会性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对象的社会性,即覆盖的对象应为一国内所有的居民,而不是特定的组织或特定的公民;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社会性。由于覆盖对象的普遍化和社会保障的功能目标要求,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与商业保险不同,既不能创设其为私主体,也不能创设其为公主体,而只能是二主体的性质融合;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社会性。这是由社会保障的责任社会化决定的。社会保障通过立法,采取国家、用人单位和社会成员共同负担的原则,将责任和义务分担到整个社会,由社会成员通过缴纳保障税或专项费用的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4)社会保障的互动性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目的,在于通过社会保障机理,以多数人的力量分散少部分人的社会风险,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通过筹集方式,运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结合一国特殊国情,实行现收现付或部分积累的方式,给法律规定的保障对象以物质帮助,从而实现化解生活风险的目的。因此,互助性特征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保障中的反映。

(5)社会保障的福利性

社会保障的目的与商业保险目的不同,社会保障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以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而商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它特别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保障是造福于国民的社会公益事业,并非以盈利为根本目标,不能以商业化性是进行运作。社会保障的福利性表现为:为社会特定主体如残疾、孤儿等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性生产、生活条件;为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陷入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社会援助;为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等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盈利来改善公共设施和卫生条件等。

另外,社会保障还具有安全性、人道性、储存性等特征。

2.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有哪些显著区别?

答: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区别:

(1)含义不同。职业福利是指行业或单位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保证职工及其家属的一定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而社会福利是政府与社会通过各种福利服务、福利企业、福利津贴等形式,对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使其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

(2)服务对象不同。职业福利又称职工福利,集体福利,职工生活福利等,其福利服务的对象为职工及其家属;而社会福利面向全体国民。

(3)实施主体不同。职业福利的服务实施主体是行业或单位;而社会福利的实施主体是支政府。

(4)内容不同。职业福利是保证职工及其家属的一定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而社会福利内容广泛(如国民教育福利、住宅福利、职业福利及社会化的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等),层次众多。

(5)目的不同。

职业福利的目的是吸引和留住、培养、激励人才,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是单位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社会福利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为目的,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

3.试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答: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如下:

(1)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庇古

庇古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2)主要代表人物罗宾斯、卡尔多、希克斯、勒纳的新福利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受到罗宾斯等人的批判。罗宾斯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将价值判断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个人间效用可比较性不能成立,福利经济学的主张和要求没有科学根据。继罗宾斯之后,卡尔多、希克斯、勒纳等人从帕累托的理论出发也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同罗宾斯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福利经济学仍然是有用的。

1939年,卡尔多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的问题。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对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继续进行讨论。他们主张把价值判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实证研究;主张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序数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基数论的基础之上;主张把交换和生产的员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反对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卡尔多希克斯、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无法比较,不能用基数数词表示效用数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新福利经济学根据效用序数论反对旧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特别是第二个命题,反对将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的主张。

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前两个命题是为了回避效用的计算和个人间福利的比较,从而回避收入分配问题,后一个命题则公然把垄断资产阶级福利的增进说成是社会福利的增进。

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勒纳、霍特林等人对经济效率问题作了论述。经济效率指社会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帕累托的最优状态“具有高度限制性”,不利于用来为资本主义辩解,为了扩大帕累托最优条件的适用性,一些新福利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福利标准和补偿原则。

(3)伯格森、萨缪尔森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福利经济理论,受到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的批判。伯格森于1938年发表《福利经济学某些方面的重新论述》一文,提出研究社会福利函数的“新方向”,认为卡尔多、希克斯等人的新福利经济学把实证问题和规范问题分开、把效率问题和公平等问题分开的企图完全失败。继伯格森之后,萨缪尔森等人对社会福利函数作了进一步论述,形成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函数论派。

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包括所有家庭或个人消费的所有商品的数量,所有个人从事的每一种劳动的数量,所有资本投入的数量等等。社会福利函数论者通常用多元函数来表示。

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帕累托未能指出在哪一种状态下社会福利是最大的。他们认为,要达到唯一最优状态,除了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这就是福利应当在个人间进行合理分配。

经济效率是最大的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社会福利函数论者根据假定存在的社会福利函数作出一组表示社会偏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并根据契约曲线作出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相切的切点,代表受到限制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值。

(4)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罗继续研究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提出的社会福利函数。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阿罗认为,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为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最优社会位置。

阿罗定理在福利经济学中被称作“不可能定理”。阿罗本想通过大量的论证对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的社会福利函数修残补缺,但客观上却证明了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也就是不可能得出包括社会经济所有方面的社会福利函数。

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着重对福利经济学中的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学说、公平和效率交替学说、宏观福利理论等领域进行了讨论。这些“新”理论一方面企图说明,现代西方国家可以通过政府干预调节价格和产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图说明,现代西方国家的分配制度虽不合理,但是如果加以改变,则可能更不合理,一切人为的改善分配状况和增进福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4.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答: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界定,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由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六项制度构成,基本内容有:

(1)社会保障制度

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其中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涉及面最广、社会需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险项目。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对原有的一些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将更加健全,同时,将可能增加一些新的保险项目或者在原有的保险项目中增加新的内容。

(2)社会救济制度

包括城乡贫困户救济和因自然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灾民救济。社会救济是由国家和社会按法定的标准,向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满足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对象大致有:农村贫困户、城市贫困户、城乡特殊困难对象等。社会救济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然在当时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存在着政策不统一、管理不规范、覆盖面小、工作随意性大等缺陷,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对传统的救济制度进行了改革。在灾民救济方面,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确立了生活救济和扶持生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了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款分级负担的新体制。在贫困户救济方面,探索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家庭实行差额补助。目前全国有180多个城市和200多个县建立了这项制度。在21世纪,我国城乡的社会救济制度改革将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救济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3)社会福利制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泛指有关改善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差不多把它当作社会保障的同义词。这在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大体上都是这样。狭义的社会福利则把社会福利作为对社会弱者所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和保障。在我国通常把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其内容主要有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职工集体福利、民政部门主管的特殊福利和街道、居委会举办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职工集体福利的项目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以货币支付的各种福利补贴;二是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三是为提高职工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文化生活服务。特殊社会福利主要以无经济收入和生活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社会群体为对象,主要通过集中收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福利服务。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由街道、居委会向社区全体居民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21世纪,应该是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集体福利事业改革的步伐将加快,企业、单位办福利的功能将逐步向社区和社会转移,特殊社会福利事业将形成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及个人共同举办的多元化发展格局;社区社会福利服务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并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将有极大的提高,将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优抚安置制度

它是一项具有物质补偿和政治褒扬相结合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其保障对象是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统称为优抚对象。具体包括: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退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军队离退休干部等。保障的内容主要有国家抚恤、群众优待、就业安置、扶持生产和生活照顾等方面。我国的优抚安置制度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建国以后,这项制度的政策法规日益健全,优待抚恤的标准有所提高,就业安置、生产扶持和生活服务等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1世纪,优抚安置制度将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优抚对象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水平将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退伍军人和志愿兵就业安置制度将逐步形成,而且不断完善。

(5)社会互助制度

它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邻里互助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助互济活动,丰富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提高了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在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损赠接受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募集衣被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捐赠制度;各地广泛开展了“一助一”、“一帮一”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在21世纪,我国的社会互助政策、法规将日臻完善,工作机构和工作体系趋于完整,并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互助制度。

(6)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它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和完善。21世纪,我国的人口将增长到15亿左右。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度里,增强社会成员的自我保障意识的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通过个人储蓄积累,以预防未来的生活风险是极为必要,而且也是十分迫切的。对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有三种理解和界定:①这是国际劳工组织的观点,称为储蓄保险基金或公积金。它是指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发展中国家适宜采用此方法,一般称之为“中央公积金计划”。储蓄基金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手段,工人和雇主按规定向中央储蓄基金会交纳保险费,加上定期的利息收入,单独记入个人贷方账户。当发生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或患病时,将积累的储蓄加利息发给工人或其家属。有人认为,这不是一种真正的社会保障计划,因为被保护的工人之间不分担风险。此外,有些人士主张,应在适当时期把储蓄基金制度转化为社会保险制度。②对没有建立起保险制度的地区或没有列入社会保险范围的公民,在有收入的时期,将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备减少、中断收入时维持生计之用。储蓄的方法既可采取银行存款方式,也可采取向人寿投保的方法。③对已包括在社会保险范围之内的劳动者,除向社会保险机构按标准纳费外,再另外定期或不定期缴纳保险费,以作为补充保险;或另外向人寿保险公司投保,以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

以上六个方面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六项制度将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有可能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新的社会保障项目和制度。

5.试比较社会保险征税模式与征费模式。

答:㈠征税模式

税收是国家财政基本的、稳定的来源,其特点是标准统一、强制征收、统收统用。通过征税方式形成社会保障基金,是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官场做法。一方面,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必然来自于税收(少数情形下,国家亦可以通过发行特种债券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另一方面,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国家(尤其是福利国家)也采取征税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因此,征税方式称为社会保障最为重要的筹资方式之一。

征税方式得好处在于强制性强,负担公平,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不足之处在于税收形成财政资金后只能通过年度预算来安排,且通常以年度收支平衡为基本目标,从而事实上无法积累社会保障基金,进而无法抗拒周期性的社会保障风险,如一旦遇到经济危机导致大批工人失业,或者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均可能因缺乏社会保障基金积累而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冲击。

㈡征费模式

征费方式一般限于社会保险,但因社会保险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收支规模甚至占到一些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收支规模的80%以上,从而使这种筹资方是与征税方式几乎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征费方式的特点是在强制征收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既可以采取类别费率,也可以采取综合费率;既可以混合筹集,也可以分项筹集。对社会保险费的征收,通常在国家税务系统之外设立单独的系统来承担。

三、论述题(从下列试题中选作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答:(1)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的含义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调节社会经济活动,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社会保障是指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由国家和社会举办的,对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中断就业机会以及遭受自然灾害时所给与的物质帮助,以此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系统。

(2)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市场经济有许多优越性,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分配不均,产生两极分化;另一方面由于市场 机制和竞争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必然会使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失败、亏损乃至破产而导致职工失业,使职工失去生活来源,生存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失业者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调节和缩小分配上的不均衡,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所谓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及遭受其它灾难时,保障他们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以维护社会安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它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

②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是所有社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只要存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就始终存在。但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和高风险,使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保障对经济的发展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完整而巨大的维系作用。纵观历史的发展,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工人失业,阶级矛盾尖锐以至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社会保障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用社会保障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每一次发展都无不与市场经济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必要的稳定机制。市场经济运行实质上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过程,而这种配置又主要是靠市场竞争、市场供给和价格参数实现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客观上要求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经济主体有均等的机会,而竞争的结果又一般是非均等的。这种竞争机会的均等性和竞争结果的非均等性的矛盾,则是激励劳动力竞争热情和积极性的动力和压力。对于那些无力参与竞争和竞争中的被淘汰者,则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予以基本生活、生命上的必要保障,以维系社会劳动力生产的需要,并随时为经济系统的运行补充必要的劳动力,否则社会就不能安定,市场经济不能正常发展。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维系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④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政府宏观调控是减少和避免市场机制缺陷的必要措施,社会保障正是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从宏观角度看,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保障机制;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是调整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矛盾的必要的协调机制;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与支付又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使国家能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尽量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矛盾,确保市场稳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向是国家用以调节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的这种再分配功能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国民财富的总量,但能直接改变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和流量。通过社会保障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能通过互济来调节收入的流量,调节收入差别,能使多数劳动者和贫困者保持一定的消费水平,直接或直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增加社会总需求和扩大社会需求的市场调节空间,从而刺激供给和经济增长,达到调节供给比例和经济结构等目的。

(3)市场经济下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第一,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满足社会成员最低生活需求的法定保障,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以及社会互助、个人储蓄、商业保险等。其中社会保险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社会救济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社会福利构成我国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商业保险则属于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通过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建立统一协调的社会化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管理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机构重叠、相互扯皮、管理混乱,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打破部门界限,由原来的部门化管理转向社会化管理,由原来的城乡二元化转向城乡一元化,建立统一协调的社会化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第三,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渠道筹集资金。社会保障要由过去只局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进一步向集体、乡镇、私营、个体以及三资企业职工扩展,不论属于何种所有制性质和经济类型的职工都应属于社会保障的范围,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同时改变过去基金筹集渠道单一的状况,多渠道筹集基金,要由过去的社会保障基金由企业、国家承担,变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合理分担,以增强职工个人的保障责任感;同时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手段,使社会保障基金获得稳定可靠的来源,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积累和增加。

第四,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保障的管理也应依法进行。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各主管部门制定一些政策和文件加以指导,属于行政管理。由于缺少统一的法制管理,往往导致社会保障管理混乱,随意性很强,对一些违纪违规行为难以处罚。因此,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的加强,必须制定一整套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使社会保障最终实现依法管理。

第五,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管理和监督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营运不仅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而且它的增值还能为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创造条件。因此,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管理,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营运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它的安全性、盈利性,并做到专款专用,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不断增值。

2.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答:(1)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含义

所谓收入分配,就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进行的分配。收入分配分为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两种类型。社会保障是指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由国家和社会举办的,对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中断就业机会以及遭受自然灾害时所给与的物质帮助,以此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系统。

(2)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关系主要体下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问题。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职工享受,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②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占有资源和本身能力的不同,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收入差距也快速拉大。此外,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可以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农村“五保户”、受灾群众、优抚对象和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及时调度资金,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并根据经济增长情况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通过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人群之间收入的相对均衡,缩小收入差距,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③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是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就业是前提,没有就业,就谈不上收入分配,个人的生活也就没有保障,积极促进充分就业,通过收入增长的途径,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从源头解决社会致贫的根源;收入分配是建立在就业基础之上的,但国家可以通过对制定法规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是最后一道“安全网”,它能够调节由于失业、分配不公等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

(3)在收入分配中要加速实行社会保障原则。

在一次分配(工资收入)中,要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在二次分配(社会保障)中,要考虑社会公平的要求;在三次分配(慈善事业)中,要照顾特困人员的需要。社会分配既要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两极分化。收入分配存在着差距是必然的、正常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且超过了一定的警戒线,对于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国家长治久安,都必然会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已经带来众多社会矛盾,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并且需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以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产生的诸多不稳定因素。

3.论社会保障立法理念及其演变。

答:(1)社会保障立法理念

一种先进制度的建立,除了有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之外,还必须有先进理念的指导。在西方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决定因素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先进理论及其思想,都对其产生过巨大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一些既是经济学家又是思想家的学者们,往往要通过对社会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来为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方法论的指导。例如“西方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制度学说和私有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后备基金与六个扣除学说,等等,”都为现代社会保障立法及其制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社会保障立法的演变

透过现代社会保障立法及其制度100多年发展的轨迹:即从19世纪的放任主义到贸易保护主义;从20世纪上半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到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的出现;从20世纪50--70年代产生的中间道路的理论,到2O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末期,西方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淡化左右,取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长)的实践,直至英国首相布莱尔《第三条道路》一书的出版在欧美国家所引起的轰动,无不充分地证明了先进理论及其思想与社会保障法的血与肉的关系。所以,当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与否成为一个国家个面发展的标尺的时候,先进理念的传播和指引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来讲社会保障立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始年代(1883—1909年)

这个阶段是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步阶段。继德国首倡劳工保险立法之后,一批欧洲国家以及少数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开始社会保障立法。19世纪末叶立法的有16个国家,20世纪初始年代立法的有8个国家。社会保障立法首先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始的,它是密切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同时,进步立法在相邻国家间的倡导和示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除了德国首先制定劳工保险法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外,这个阶段值得重视的另一件事是工伤事故赔偿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

民法中侵权行为法适用责任原则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古代,是奉行加害责任原则。从罗马法开始到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过错责任原则替代加害原则而存在。产业革命之后经济迅速发展,在大机器生产条件下,带来了工业灾害、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等威胁。到19世纪末,从公平观念出发,在奉行过错责任原则为主的情况下,对于特殊侵权行为,开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1910—1939年前后)

①这个阶段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大洲普遍建立并获得很大发展的时期。共有75个国家加入到社会保障立法国家的行列。其中,欧洲国家14个,美洲国家23个,非洲国家22个,亚洲国家16个。欧洲国家中6 个国家(瑞士、罗、苏、葡、希、乌克兰)立法开始于10年代,8个国家立法开始于20年代。日本于1911年制订了工伤保险法,这是亚洲最早的社会保障立法,也是1919年以前亚洲唯一的一项社会保障立法。日本于1922年又制订了疾病保险法律。东南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于20年代开始立法。

②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比利时早在1901年即在根特市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其办法较为简单,由政府对工会原有的失业保险给予一定的补助金;对于工会以外的工人,则由政府给予失业救济金,其数额为工会会员失业保险救济金的六成。这一制度在根特市施行效果显著,以后就在比利时全国施行。随后,法国于1903年、挪威于1906年、丹麦于1907年开始仿效实行这种制度。以后由于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失业大军人数猛增,比利时式的以工会力量为主的失业保险制度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于是,遂有强制性立法的出现。

③美国《社会保障法》的制定。美国在19世纪末期,工业生产即跃居世界首位。对于社会保障立法,美国传统的认识与英、德等欧洲国家不同。美国政府原先认为,救济、福利等社会事业不宜由政府干预,只能由教会、慈善机关、社会群体去办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改变了传统认识。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当然并非完美无缺,历经多次修改,人们仍然对某些内容抱有不同见解因而争论不休,但不可否认,这个法律的施行,确实给美国社会带来繁荣、昌盛和稳定。这个法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保障立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直到现在(1940年以来)

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在非、亚、美、大各洲普及和发展。以开始社会保障立法的年代计算,40年代22个国家,50年代21个、60年代以后25个,共68个国家。其中,非洲、亚洲各23个,美洲11个,大洋洲9个, 欧洲2个。东欧除阿尔巴尼亚以外,各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均开始于20 世纪20年代以前,但在二次大战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以后,它们的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以苏联为榜样,有很大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在保护劳动合法权益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福利国家的建立是这个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大事。英国于1897年制定《劳工赔偿法令》,确立了工伤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后又陆续推出了《工伤保险法》(1906年)、《老年保险法》(1908年)、《儿童法》(1908年)、《职业介绍所法》(1909年)、《失业保险法》(1911年)、《国民健康法》(1911年),另外还有一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设施。总之,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从实施范围之广泛还是所含内容之丰富来说,都已具有相当规模。

“福利国家”论原是19世纪英国、德国一些经济学家的主张。进入20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说于20年代开始提出,30年代又兴起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等经济学说,更为英国于战后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中的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曾任劳工介绍所所长和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的贝弗里奇教授负责制定战后实行社会保障的计划。这个计划于1942年底发表,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的服务》,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报告以消除贫困、疾病、肮脏、愚昧和怠惰懒散五大社会病害为目标,制定了以社会保险制为核心的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这个报告提出了一些具有革命性的观点,例如:社会保障应遵循强制性、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管理应该统一;国家有责任防止贫困和不幸,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责任;实现充分就业;每个国民都有权从社会获得救济,使自己的生活水平达到国民最低生活标准。战后,英国政府按照贝弗里奇的设计,于1946—1948年间通过并实施了一整套社会保障法规:家庭补助法、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工伤保险法、国民救助法、社会保险法。英国于1948年宣告:英国已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继英国之后,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以及其他西欧国家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等经济发达国家,纷纷按英国模式实施社会福利政策,建设自己的“福利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日本也在按“福利国家”的路子建设各自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请列出你阅读过的主要社会保障专业图书,并就其中有代表性著作(1~2部)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及评论性意见(本题20分)

答:我阅读过的社会保障专业的图书主要有:《社会保障精算原理》、《社会保障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

(1)《社会保障精算原理》的学习体会

①王晓军编写的《社会保障精算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种社会保险的精算模型;社会保障成本和债务估计方法;长期精算平衡估计;社会保障长期财务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精算方法的实际运用。

②精算科学是现代保险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建立和正常运作的数理基础,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与人口、社会、经济有关科学相结合,对风险事件进行评价,对各种经济安全方案的未来财务收支和债务水平进行估计,使经济安全方案建立在稳定发展的财务基础上。在商业保险领域,精算科学在评价保险承保的风险、制定保单价格、提存准备金、分析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保险精算已成为保险公司经营的基础和前提。在社会保障领域,通过对人们面临的老年、疾病、失业、伤残、生育、贫困等使经济生活失去保障的风险的评价,对社会保障的成本、债务、长期财务收支变动做出估计和预警,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稳定性。目前,我国正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精算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③与商业保险精算原理类似,社会保障精算也需要首先认识保障项目的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水平和承诺的给付水平确定总成本和分摊成本。但社会保障项目多采用现收现付或部分基金积累模式,这时,长期精算平衡分析成为重要的精算内容。长期精算平衡分析建立在对未来人口及其结构、未来社会保障覆盖率预测的基础上,同时,由于社会保障项目承诺的给付多数与工资水平相关,并随通货膨胀或劳动生产率而调整,保险缴费通常也以工资的一定比例征收,因此需要预测未来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变动、未来通货膨胀的变动等,这与社会、经济、人口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社会保障精算比商业保险精算更为烦琐和复杂。

(2)对《社会保障精算原理》评论性意见

社会保障精算原理是大学保险专业、社会保障专业和精算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选科目,在我国,目前尚缺乏一部专门的教材,而且社会保障改革的实践也需要这方面的著作。这本书涵盖保险精算和社会保障精算的基本内容,写法上力求简化精算数学的推导和证明,强调精算估计的意义和方法的实际应用,强调社会保障精算方法对当前改革中存在问题的解答和分析,因此,本书既可以作为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的参考书。
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社会保障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济贫法》:指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议会原有法律的基础上颁布了一个新法案。这就是著名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案”。有人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这个法案规定,各教区在政府的授权下,向本教区的居民及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政府用这些税收,救济那些穷人、病人和流浪者。以后,济贫法经过多次修改,增加了建立贫民习艺所,收容皮民,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生产劳动等内容。这些法案,对于缓解严重的流民、贫民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对维持和增进资本主义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济贫法在如何摊派资金,如何安置穷人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苛刻条件使贫民无法接受,甚至出现了“砸烂贫民习艺所”的口号。济贫法的破产以及向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过渡成为必然。

2.慈善事业:指通过慈善组织和机构募捐或倡导社会志愿者活动,将民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聚集起来,重新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来安老救孤、扶弱助残、赈灾济贫。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福利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即对财富的第三次分配。这种民间捐赠可以弥补政府不足,其价值不仅在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慈善事业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并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的扶贫解困。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政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难以兼顾各方的情况下,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政府的关爱和救助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能够解决许多政府想解决又难以顾及或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慈善组织是发展慈善事业的一个有效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3.贫困陷阱:指这样一种情况,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一旦掉进这种“贫困陷阱”,要想从里边跳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贫困陷阱”为什么能够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中,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因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4.企业年金: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方案适用于企业试用期满的职工。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的列支渠道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职工个人缴费可以由企业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

5.家庭保障:指人们为了达到生活目的一种自我保障、自我帮助的手段。社会成员获得的劳动报酬、风险收入或其他合法收入,不仅需要维持本人及家庭当前的生活,而且需要拿出一部分用于养老、医疗保险、防备失业或可能的丧失劳动能力等风险。个人保障所需的资金主要通过个人储蓄和保险来提供。

家庭保障是家庭整体结构与功能的组成部分,因此家庭保障能力转变受制于整个家庭的结构与功能转变。家庭保障能力转变的结果必须符合家庭整体结构与功能转变的需要。家庭整体结构和功能设置与转变是为了最大程度满足家庭成员的各种生活需求,最大限度地达到生活目的。从现代生活角度而言,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最大的效用。从传统生活而言,生活目的是以"家"的连续方式追求生命的延续和辉煌。在农村,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目的的交织与混合现象相当明显,典型地表现为二种"风险型"生活方式。但不管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保障总是很难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因为家庭保障是人们为了达到生活目的的一种手段。这就决定了家庭保障能力转变在家庭整体结构与功能转变中处于从属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

二、简答题(从下列选作四题,每题12分,共48分)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确保社会公平?

答: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来理解“社会保障确保社会公平”:

(1)社会公平的含义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不公成为当前一大挑战,社会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卫生和社保领域。

(2)保持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2)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客观要求。社会公平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主要是成员之间没有过分悬殊的贫富差别,即所谓“不患贫,患不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必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相差十分悬殊,强者成为富翁,弱者陷入困境。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通过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会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实现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讲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实现社会公平。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而言,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体系、一个能够覆盖全民的制度安排,很公平地让所有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以就业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面向市场、城乡统筹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以“新五保”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第一,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第二,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第三,加紧深入研究一些重大问题:①就业结构调整问题。②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统一规范问题。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问题。④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总体方向是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托底线”,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类救助办法,确保社会救助的有效和公平公正。

2.为什么失业保险要确定最长给付期?

答:失业的暂时性和阶段性,以及失业保险基金的有限性都决定了失业保险不可能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那样进行无限期或长期限的支付,而是根据失业者的平均使也时间确定一个给付期限。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包括等待期和最长给付期。

从失业保险的目标看,从失业者层面来讲,它主要是通过对非自愿失业者提供物质帮助,使他们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得以维持,从而为他们再就业提供了缓冲期,使他们有时间寻找新的工作。还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尽快再就业。从社会经济层面来讲,失业保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保障尽可能多的失业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来维持社会安定、缩小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保护劳动力资源,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挥“自动稳定期”的作用,以实现供需平衡、稳定经济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失业保险的存在是为了让失业者再就业,如果不规定最长给付期,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人不思进取,出现“养懒汉”的现象。

关于失业保险的最长给付期,有两种确定方法:一是将最长给付期予参加失业保险时间的长短对应起来,如西班牙规定,参加失业保险6~12个月,失业保险金的最长给付期为3个月;参保期为12~18个月,保险金最长给付期为6个月等。二是将最长给付期与失业时间的长短对应起来,如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规定,失业期长达12个月的失业者,有权领取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失业期为18个月、24个月、30个和36个月的可以分别领取6个月、8个月、10个月和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中国是按照第一种方式来确定失业保险金的最长给付期的。具体规定为: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积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再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另取得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失业者不可能永远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各国都规定了失业保险待遇停止支付的各种情况。除了因领取期限已满,失业保险金自动停止支付外,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都由可能停止支付失业保险,如失业者不愿接受或故意失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的工作,或拒绝接受就业机构提供的再就业所必需的职业培训,已经或正在企图骗取失业保险金等。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规定时,又下列情况之一的,就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其他失业保险待遇也停止支付:重新就业的;应征服兵役的;移居境外的;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的;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3.为什么说社会保险制度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

答:(1)社会保险的含义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有的国家,社会保险的一些项目还覆盖全体国民。

(2)社会保险制度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的原因

①工业化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同时也为劳动者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劳动的过程是四肢与机器的斗争,健康与各种职业风险的斗争。在这种工业化面前,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工伤事故不断增加,已难以分清是工业化的“成就”还是劳动者的过失。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企业可轻装前进,更为了对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尊重,法律赋予劳动者一项权利——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应当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工业化对人的伤害是巨大的,工业生产对人体器官功能的损耗、工业废气对人体健康的掠夺,工业产品对人生个性化的抹杀等等,是否都该有个“埋单”者站出来为这种伤害负责?事实又并非如此,现代社会的人是这种工业化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这种工业化的最大受益者,于是,法律规定补偿仅限于工作中突发的事故伤害。如果作一个简单分解,“工伤”并非指工业化伤害,而是工作中事故造成的伤害。

②社会保险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其对象主要是劳动者;其目的是帮助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仍能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社会保险是运用社会性保险的方式,根据大数法则的原理来分担风险,所以社会保险是工业化的产物。

③社会保险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它取代了原来的家庭保障形式,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者不能再自给自足,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给予的保障,因而产生了社会保险。保险一词英文叫insurance,有保障担保之意,社会保险英文为Social Insurance,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在由于生、老、病、死、伤、残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中断劳动,本人和家庭失去生活收入时,从社会获得必要的帮助。是一种政策性保险。

④社会保险是随着工业化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因为工业化带来的多种社会问题使社会冲突尖锐化。工业化被认为是导致社会工作出现的首要原因。从伊莉莎白的济贫法到俾斯麦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是英德工业化的直接产物。

4.请简述社会救助的特点。

答: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是指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不同于传统的济贫措施,也不同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其基本特点是:

(1)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列入国家总预算支出,社会成员无须缴纳费用,符合条件者即可获得社会救助。而社会保险主要表现为三方缴费原则,体现为权利、义务的统一。因此,社会保险的给付可被视为“集体的互助”和“工资的延长”,而社会救助的给付则被视为“国家的责任”和“贫穷的救助”。

(2)社会救助的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通常,社会保险的对象以劳动者为主体,由国家立法要求劳动者强制性加入,而社会救助由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依法程序申请可以获得,其范围扩及到全社会成员。

(3)享受社会救助的对象必须基于贫困的事实。享受社会救助前,需要由有关部门对贫困状况或收入作必要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劳动力、赡养人口数等,调查的结果达到法定救助标准时才能获得救助。

(4)社会救助提供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即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所需的实际费用,而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都可以在此标准之上,如社会保险金的给付可以依工资的一定比例或按均一金额,还可以是按缴费基金积累的数额。

5.简述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架构及其职能。

答: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1998年在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中确立的,它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保障私物的管理与监督。在中央政府机构需劣势,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职能部门主要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其他有关部门亦不同程度地参与社会保障管理。

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事务的主管部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社会保险基金等是其管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内设的社会保险事务管理机构有:

⑴政策法规司。负责起草包括社会保险在内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法规政策。

⑵养老保险司。负责基本养老保险事务的管理。

⑶失业保险司。负责失业保险事务的管理。

⑷工伤保险司。负责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事务的管理。

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综合管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

⑺农村社会保险司。负责乡村社会保险事务的管理。

⑻指数事业单位。例如:社会保险失业管理中心,负责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指导与管理;社会保险研究所,负责社会保险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工作。他们虽然不在行政序列之中,但又直接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服务。

㈡民政部

民政部是中央政府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它负责管理全国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业等。民政部内设的相关机构主要有:

⑴政策研究中心。负责研究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各项民政工作的政策。

⑵救灾救济司。负责管理灾害救助、贫困救助与特殊救助事务。

⑶最低生活保障司。负责管理面向低收入阶层的最低生活保障事务,组织和指导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审批全国性社会福利募捐亦言;指导地方社会救济工作。

⑷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司。负责管理全国的社会福利事务(包括老年人、孤儿、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的付利)、福利彩票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

⑸优抚安置局。负责管理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抚恤及补助事务,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亡抚恤等事务。此外,还有转业军人的安置工作等。

㈢其他部门

⑴卫生部参与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全民卫生保健等事务。

⑵财政部内设社会保障财务司,管理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及财务制度等。

⑶审计署内设社会保障审计司,负责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审计监督。

⑷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制定社会保障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

此外,一些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与社会团体,亦参与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如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机构就不同程度地参与着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会产生什么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具体来讲: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与经济都会产生影响。对社会保障制度而言,直接受到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贫困问题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冲击。当前老年人存在“六多六少”现象:经济供养依靠子女多,获得社会保障支持少;女性多,男性少;文盲半文盲多,受教育年限少;丧偶多,身边子女少;闲暇时间多,精神文化生活少;带病多,完全自理少。老年人口生活自理能力在下降,带病老人、残疾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增加,必然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迫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起强有力的“安全网”。

②由于就业压力增大,谋生的空间距离延长,因此老年人口中空巢家庭的现象增加,养老压力增多,对传统的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传统社会养老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来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才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出现,才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看,比较注重经济的保障功能,却忽视服务的保障功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来看,一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经济的保障功能具有被削弱的趋势。另一方面,人们希望家庭养老向社会转化,但人们又担心家庭养老的转化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化的程度会因此而受到挑战和约束。因此,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面临着经济保障的压力,而且面临着服务保障的压力。所以,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顾及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协调问题。这是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社会养老保障绕不开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③人口老龄化所表现出来的人口寿命的增长,必然表现为退休职工平均寿命的增加,这必然会对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必然使个人,家庭,企业的负担会进一步加重。由此,必然进一步弱化家庭的经济保障功能,也必然影响到企业对养老保障的积极性,养老保险的责任全部倾斜于政府,必将加重政府的责任和负担,最终使养老保障难以落到实处。

④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已经由传统的现收现付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转变,这种制度转变由于对“老人”在新制度以前的养老资金无法落实而产生了被称为“转制成本”的负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负债可指显性债务或隐性债务两种不同的债务。显性债务是指地方养老金当前会计报表上的赤字。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基本养老保险虽然还有一定的积累,但年度收支已经出现了人不敷出的情况,因此积累额正在逐渐减少。地方养老金的显性债务已经凸现。隐性债务是指投保职工的养老金的总权益(包括未来的养老金发放)与养老基金的总资产(包括未来的收入)的贴现值的差额。由于未来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养老金的替代率,养老基金投资的回报率和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等影响收支平衡的因素都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的估计有较大的出入。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间接影响

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等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产生影响,使之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

①人口老龄化和过高的养老保险缴费会给劳动力成本带来不利影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以及经营状况,最终将会影响到养老基金的收人能力。由于社会保险费用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制造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人壁垒,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从而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

②人口老龄化还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影响。根据国际“标准消费人”的理论,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水平的70%左右,人口老龄化的增长意味着实际消费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是预期的影响。当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变得显而易见时,人们会担心或“预期”今后养老金收人会下降,甚至变得不可靠,因此会为自己的老年经济保障而增加储蓄或减少消费,消费倾向的下降会加剧国内需求的不足,这又会引起经济增长以及就业与工资收人增长速度放慢,最终影响养老基金的收人。

2.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当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表明了我国政府关注民生、尊重和保护公民基本人权的决心,也预示着我国将进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是社会保障的前提,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的发展便没有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保障的程度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老年人口是社会的重要资源,老年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老年人要充分融入和参与社会,消除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消除对老年人的怠慢、虐待和暴力行为,改善他们参与社会的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

(2)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要将社会保障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缩小社会不公平,化解困难群众的生活风险,增强国民的心理预期,促使整个社会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应当看到,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劳动者的就业格局正在被重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将持续加快,就业压力也会持续扩张,职工下岗率的上升不可避免,收入分配差距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人们对社会保障权益的要求将日益强烈,因社会保障缺位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呈现增加趋势,一些隐性的问题将显性化。因此,我国事实上已经处于一个社会风险持续增加或者说是不太稳定的时期。这一基本判断决定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成为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要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的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又制约着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使国家不断迈向文明和进步,使百姓安居乐业,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伴生的一项制度,它是市场经济国家为解决“市场失灵”、达成社会公平所采取的途径。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规律是优胜劣汰。就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来说,由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教育背景、工作能力、拥有的资源和信息的不同,在分配领域中必然出现差异,从而带来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并引发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对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一部分国有企业被兼并破产,还有相当部分企业因严重亏损而面临困境,由此出现了大范围的下岗和失业现象,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以及部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不如从前,巨大的反差使这部分人群产生失落心理,对未来失去信心。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镇低收入人员也在增多,而农村的贫困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制度上和法律上加以解决。

各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手段,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救助和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其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保障有利于实现公民的生存权。生存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它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自然产生的。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风险,基于人的生存权保障,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对这些陷入生存困难的人们给予救助,而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遭受风险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因此,社会保障是实现公民生存权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目标的保障体现,“只有在充分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同时有精神自由——人们的人格才能得到公平发展。

第二,社会保障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社会正义主要体现在社会分配的公正。在追求正义和公平的目标中,社会保障就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在一个正义的社会,必然有财富的不断移转,从最富有的移转到最贫穷的人”。社会保障具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通过社会保障基金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转移支付,使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向低收入者倾斜,从而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维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以实现社会公平。

第三,通过社会保障实现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稳定的基础主要取决于人们心态的稳定,而心态稳定又来源于人们的安全感,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为人们提供这种安全感。社会保障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通过尽可能地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能够创造一个公平和合理的社会环境,最终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从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利益,并对未来的生活有良好的心理预期,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分析题(本题体32分)

试分析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答: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险范围过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自建国以来几十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集体企业,并在农村试行养老保险和推广合作医疗,成绩卓著。但就全国范围来说仍显得过于狭窄。从人口来说,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人口基本上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城市来说,享有社会保障待遇的只限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而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再一个时期内没有实行基本的保障制度;此外,占我国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至今未施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此庞大的人口没有或缺乏社会保障,对于劳动者素质的保护,对于社会的稳定,对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无疑是不利的。

(2)国家、企业负担过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强调国家、企业在社会保险中的责任,而受保人一旦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即可终身享受,无须有大的负担。下述三种情况使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一是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离退休人员大规模增长,退休金开支越来越大;二是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公费医疗支出十分庞大,加上管理不尽合理,浪费惊人;三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迈不出步伐,企事业单位人满为患,生产效率低下,但平均型的福利费用却大幅度增长,入不敷出。

(3)个人积极性难以调动。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准虽然不高,但对于受保人来说,从出生到死亡均可享受各种保障待遇,的确减少了人们的许多后顾之忧。然而这种保障制度,只与你是否在保障的范围内有关,一旦进入范围,与你个人的生产效率、对国家的贡献全然无关。久而久之,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懒惰行为。个人考虑的是如何多争取一些福利待遇,不争白不争,而很少考虑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于是出现了公费医疗药品倒流入自由市场、你死我活地争夺企业住房、享受长期离休在外搞第二职业而企业效益无人关心的怪现象。

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固然需要长期努力。但努力的基本方向是明确的,这就是:

第一,要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所谓市场经济,简而言之就使通过市场调节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要保证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如果我们的新制度既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又不能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那就会拖改革的后腿。在新的经济体制中,企业实施长的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倒闭、兼并、组合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新的失业保险制度就要适应企业的变动,同时又能切实地保障职工的基本利益。这就需要制定职工基本生活费用标准,扩大享有失业费用的人员范围,建立劳动力市场等等。

第二,要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光有单方面的积极性很难建成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过去施行的“大锅饭”做法,西方国家施行的“全民福利”,都有不少弊端。现在的主要做法是:在国家一个积极性上,加上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国权权由国家负担,后改为国家和企业共同负担,但长期缺少了一个个人负担,造成医药资源的极大浪费。改革以后实行三方共同出资,建立医疗保障基金。其中个人出资部分在现有基础上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将进一步提高,以改变国家、企业负担过重的不合理局面。同时开发保险公司的健康医疗保险项目,多渠道地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第三,要有更广的覆盖面。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前景应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成员的生活向高质量、更安全的方向迈进。我们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项目还较单一,人员也不够宽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内容将逐渐增多,受保的覆盖面将更大。我国目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还较少,将来要进一步扩大受保面,尤其要加快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彻底改变目前农村绝大部分人口尚无养老保险的不合理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硕士生入学考试《社会保障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新历史学派 2.社会保障基金 3.福利经济学 4.社会福利 5.《正义论》 6.《工伤保险条例》

  二、简单题

  1.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意义。

  3.为什么在工伤保险制度中,不要求参保个人缴费?

  4.简述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线索、背景、事件)。

  5.比较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差异。

  三、论述题

  1.试述做实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意义及途径。

  2.简述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举三个例子)。

  四、分析题

  怎样理解社会保障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保障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统筹 2.帕累托最优 3.农村合作医疗 4.给付确定型 5.职业福利 6.市场菜篮子法

  二、简单题

  1.现代社会救助与历史上的救灾济贫相比,发生了那些变化?

  2.社会保障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4.比较社会保障制度与慈善事业之异同。

  5.简述智利养老金私有化改革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

  1.试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现状进行基本评估。

  2.试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的关系,您认为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哪种模式更能够应付人口老龄化危机?说明理由。

  四、分析题

  2006年,上海社保局养老保险基金腐败案被查处,基本案情是上海年金中心先后将34.5亿元资金通过委托奖金运营方式拆借给一家民营投资公司及其股东。在这一案件中,上海市部分官员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收受贿赂,与不法商人勾结,导致上海年金中心将数十亿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高速公路,甚至进军电气市场。上海社保基金腐败案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随后,审计署对29个省市区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基金进行审计,又发现71亿违规使用,部分资金已经无法追回。

  针对上述材料,试分析社保基金违规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保障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慈善事业 2.军人保障 3.劳动保险条例 4.残疾人福利 5.农村五保制度 6.福利国家

  二、简单题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特征?

  2.目前我国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哪些特点?

  3.在失业保险制度中,为什么要规定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

  4.为什么说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

  三、论述题

  1.你如何看待“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2.试结合我国近30年的发展论述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关系。

  四、分析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速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结合社会保障,谈谈你对以上论述的看法。
2010年劳人院社会保障真题(社会保障、社会学、管理学)
社会学部分
一、简答
1、简述初始社会化
2、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
3、社会互动的类型

二、论述
1、社会角色的扮演
2、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的影响
3、社会角色的冲突类型及解决办法

管理学部分

一、简答
1、MBO的优缺点
2、组织设计的原则
3、平衡记分卡法的优缺点

二、论述
1、公平理论及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2、群体决策的特点是什么?谈谈常见的群体决策的技术有哪些?
3、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社会保障学
一、名词解释
1、赈济说
2、福利国家
3、差别费率
4、残补型模式
5、社会保障基金
6、法律援助
二、简答题
1、谈谈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中政府的责任
2、简述制约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因素
3、为什么要强调维护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价值取向?
4、立法先行是国际社会保障改革的惯例,试分析一下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为什么没有做到立法先行?
三、分析题
1、美国和英国同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实行的却是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试通过对比谈谈你的看法。
2、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四、论述题
评价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状况
2#
发表于 2012-9-15 10:21:59 | 只看该作者
真好,真是及时雨呀!谢谢~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30秒完成]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0898-66661599    站长联系QQ:7123767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jtche.com

手机版|小黑屋|中国人民大学论坛 ( 渝ICP备17000839号-9 )

GMT+8, 2024-4-25 07:58 , Processed in 0.2063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校园招聘信息---重庆爱这代科技有限公司

© 2001-2020 中国人民大学论坛校园招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